考研英語閱讀解題步驟
(1)掃一遍5個問題,對題干信息有個印象,看一眼就行了,不需要記住。然后按順序精讀,對含有題干信息的語句仔細閱讀。另外,留意“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of the test?”、“The author’s attitude towards…”這之類的問題,在分解閱讀時可以順便留意一下作者的觀點態(tài)度。
(2)第一個問題,答案一般就在第一段。后面幾問同理,這樣整篇文章被分解成四五個部分,一部分最多三四個長句,對每個部分認真閱讀,目標清晰,很容易得到正解;同時,每個部分,廢話居多,真正的答案往往就其中一句話或其中一個關(guān)鍵短語,選對選項的關(guān)鍵在于找準同義替換(有種題型不能用找“同義替換”的方法,后面的補充說明里有講)。
(3)正確的選項往往以同義替換的形式出現(xiàn)。這一點是成敗的關(guān)鍵,考研英語閱讀的每一個問題都是非常嚴謹?shù)?,其嚴謹在于:正確選項實質(zhì)上就是原文中某句話的同義替換,而不是靠蒙和猜,正確選項一定能在原文中找到相應(yīng)的依據(jù)。
同義替換分2種。第1種是:正確選項中的某個短語和原文中的某個短語意思相同,如explore和probe都是“探索”,shared和collective都是“共同的”,purchase和for the sale都表示“交易、買賣”;第2種是:正確選項是對原文中某句話的概括,如:“discovery is described as seeing what everybody has seen and thinking what nobody has thought” 概括起來就是 “scientific work calls for a critical mind”(當然這里critical的一詞多義要非常熟悉才行); “Politicians have repeatedly “back loaded ” public-sector pay deals, keeping the pay increases modest but adding to holidays and especially pensions that are already generous” 概括起來就是 “the income in the state sector is indirectly augmented”(第二個例子的意思是“國有部門雖然工資沒漲太多但是其福利獎金有所增加”,所以概括起來就是“間接地增加了國有部門收入”)。
(4)注意出題人設(shè)置干擾項時的慣用伎倆。干擾項無非以下幾種:
①偷梁換柱:原文中說“人物A做了事件B”,干擾項為可能為“人物C做了事件B”,而人物C其實在原文中另一處出現(xiàn)的。如果僅憑印象選擇,很容易出錯。
②前后混淆:如“人物A在文中第3段提出了某觀點”,干擾項可能為第1段里的某個觀點,前后順序顛倒。原理上與偷梁換柱差不多。
③以偏概全:原文中說“事件A的必要條件是B、C、D”,干擾項可能為“如果B發(fā)生,則A一定發(fā)生”。
④過度引申:原文中說“A今天做了某件事”,干擾項可能為“A經(jīng)常做這件事”
⑤無中生有:干擾項是YY出來的,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據(jù),比過度引申更離譜
⑥曲解原文:原文中說“A很好”,干擾項可能為“A不好”,當然不會這么直接
結(jié)合原文,以原文為依據(jù),排除干擾選項。切記憑感覺答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