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孩子一種信任。
怎樣還孩子一種信任呢?我覺得我們作為家長,可以多“依賴”孩子,讓孩子有存在感。舉個例子,當自己很忙的時候,可以讓孩子幫忙做家務;當重物搬不了的話,可以讓孩子一起幫忙抬一抬;當自己遇到難題的時候,可以和孩子聊一聊,讓孩子也想一想對策……青春期的孩子,最怕的是家長把自己當作什么都不會的“廢人”,最刺痛孩子的話莫過于“你吃我的,喝我的,花我的,卻這么沒用”之類的話語。所以,家長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,盡量讓孩子變得“有用”起來,就算他(她)暫時不是家中的“頂梁柱”,但至少可以發(fā)揮出孩子應有的作用。
軍事化管理學校認為家長與剛上初中的孩子交流,一定不要對著干,而要在自省、尊重和信任等方面“做足功課”。
軍事化管理學校
要透過叛逆去看孩子的內(nèi)心
威爾是在南區(qū)寄養(yǎng)家庭里長大的,跟著所謂的父母一起生活,他的叛逆大部分都來自于原生的家庭,父母的一些情緒發(fā)泄在孩子身上時,這些情緒會轉(zhuǎn)變成叛逆,而這種負面情緒終究是痛苦的,威爾換了三個寄宿家庭,法官都說你一直說虐待過你,去了三個三個都說虐待,顯然他不相信一個青春期叛逆而又有問題的孩子說的話。
但其實確實有,父母總是愿意相信我們認知中好孩子說的話,總覺得青春期叛逆的孩子說的話是沒有信用度的,即便孩子說的是發(fā)自肺腑的話,父母也不會去相信,這讓孩子很痛苦,就像我學習的時候你永遠看不見,我只看了一會兒手機,就會說我天天只知道看手機一樣。若久而久之這樣說下去,孩子是聽不進去話的,就好像說的話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一樣,而孩子自己并不覺得,但對于家長來說是煩惱的。
父母與孩子所在意的本質(zhì)不一樣,自然而然就會發(fā)生兩個人之間的沖突,這更像是父母不理解孩子,總覺得孩子應該按照父母的樣子去做,從而造成的沖突,而每次的爭論都會引入到父母認為對的方向,而這個方向是孩子并不認可的。
每次的不歡而散,都會讓孩子心里的門關上一點,對于孩子的內(nèi)心會認為,自己說什么也沒用,怎么反抗也沒有用,就會形成孩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行為,這樣會讓家長很難與孩子再進行溝通,而孩子就如同脫了韁的野馬,奔跑著卻又在大草原漫無目,吃著草卻不知是不是新鮮,一天過去總是落寞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