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長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在職業(yè)教育之后才能體現(xiàn)出來,現(xiàn)在很多孩子因為父母的教育而有很多問題,父母的教育歸根到底是父母的言行,父母的言行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,如果一個家庭是一個親情深厚、友誼和諧的家庭,父母關系融洽,愛自然流露,對上一代老人的待遇是孝順的,那么孩子們也會充滿愛和禮貌,相反,如果家庭關系緊張,老人粗魯,受過教育的孩子可能會忽視家庭關系,孩子們對所愛之人的漠不關心絕非與生俱來的,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和言行是塑造孩子性格的關鍵。
童年,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期,孩童在這個階段不僅會觀察到各種不同的情緒,也學會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情緒—這些情緒管理方法將成為他的適應策略,陪著他長大成人。身為成年人,我們周圍的人也會對我們的行為產(chǎn)生或多或少的影響:孩子從出生到性格的形成接觸最多的人就是父母,所以說,父母是子女人生中的第一個老師,不僅如此,父母教給孩子的東西,影響還極為深遠。假設有一個小男孩生長在這樣的家庭:他父親的決策沒有得到執(zhí)行,就大發(fā)雷霆,把家里的每個人都臭罵一頓,嚇得他們?nèi)缱槡帧⒉桓逸p舉妄動。透過這樣的角色模范,小男孩觀察到:原來,用強硬的方式來嚇別人,就可以予取予求,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(爸爸每一次這樣做都奏效)。經(jīng)由這樣的過程,孩子于是開始模仿父親的行為,將他的模式納為己有。要是這個孩子還因為行為像父親而得到獎賞——比方說,孩子的小伙伴因此而屈服于他的要求——他的行為就會得到強化,就變得跟爸爸越來越像。孩子會步父母的后塵,并非明辨慎思、細心抉擇之后的結(jié)果,是我們大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。孩子性格的培養(yǎng),有很多是透過模仿而來,因此為人父母者一定要以身作則,讓子女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是恰當?shù)?,如何又是不恰當?shù)?。父母是一個家庭的領導者,而子女則是跟隨者,是學徒。因此,當父母發(fā)現(xiàn)孩子的性格不好或行為方式不正確時,首先需要改變的往往是父母,而非子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