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(xié),類似的事情在無數(shù)家庭每天都上演 吃飯前不許吃糖,但孩子哭鬧著說一定要吃,心軟的大人罵咧咧“給你吃給你吃,等下如果不吃飯看我不揍你!”孩子如愿以償,即使等下不好好吃飯,也能如法炮制逃過責罵; 商場里,媽媽說“不可以再買恐龍,家里已經(jīng)有很多恐龍,而且家里很多玩具你都沒玩!”孩子哭鬧滾地,“我就要我就要!”大人一臉無奈牽著孩子從貨架上取下了一只綠色的恐龍玩偶; 游樂場里,“爸爸,我還要玩小火車……”爸爸拒絕后孩子開始哭鬧,跺著腳抽噎著,眼淚鼻涕橫流,面對路人怪異的目光,這爸爸窘極了,只好再去買一張票,孩子這才破涕而笑; 大人給孩子泡了牛奶,孩子喝了幾口后說不喝牛奶要喝飲料,大人不答應,孩子開始哭鬧反抗,大人因為孩子的哭鬧而極度厭煩,“好了好了,別哭了,給你喝幾口……”結果孩子一下子喝了半瓶,牛奶也喝不下去了…… 這些情形跟馬戲團的訓練動物非常像,孩子就像一個馴獸師,“*”著大人。 海豚為什么能跳水鉆圈?這是因為訓練員在圈的這頭放上食物,海豚通過鉆圈多次得到食物后,就知道鉆過這個圈就能得到食物,那么當訓練員將圈朝水面放時,海豚就能通過鉆圈跳出水面,因為對海豚來說,“鉆圈”=“食物”。老虎跳火圈、黑熊舞蹈的訓練也是同樣的道理。 我們的孩子比動物聰明,因為一次次地通過“哭鬧”嘗到甜頭后,他們把“哭鬧”使用得爐火純青,對于孩子來說,“哭鬧”=“達到目的”。大人在面對孩子的哭鬧時一次次無原則地心軟妥協(xié)后,結果無數(shù)大人被孩子這一“殺手锏”制服。 很多家庭對孩子的哭鬧,是從“心軟”到“反感”再到“憤怒”變化的,以至于后來家長感覺孩子像脫韁的野馬蠻不講理,大人最后墮入了不打罵就管不了的無邊深淵,遺憾的是大人正是這一結果的始作俑者。 那么,面對經(jīng)常以“哭鬧”要挾父母的孩子,我們該如何應對?如果你不想向孩子妥協(xié),又想快速結束這一窘?jīng)r,又不至于給孩子帶來不愉快的情緒,請學習這位媽媽的做法,效果超贊! 一媽媽帶著孩子逛商場,孩子被商場里的超人吸引住了,媽媽拖拉硬拽都不行,孩子干脆往地上一躺,一把鼻涕一把淚哭鬧一定要媽媽買超人。媽媽不慍不火,“哇,前面有好美味的水果撈呀!媽媽好想吃呢!”孩子止哭,凝神在聽,“這樣,媽媽今天只能花XX塊錢,給你二選一,你如果選擇超人的話,等下就不能吃水果撈了,你只能看著媽媽吃!但如果你選擇吃水果撈,咱們趕緊去,你可以點你喜歡的椰奶芒果撈,媽媽點……” “我兩個都要!” “不行,只能選擇一個!” “我要超人!” “不準反悔哦?”孩子信誓旦旦點頭。 結果當孩子歡天喜地地拿著超人,然后落寞地看著媽媽吃著喜歡的水果撈,孩子不甘寂寞地懇求媽媽“給我吃一口吧!” “不行!你自己選的?!?最終,孩子眼巴巴地看著媽媽將美味的水果撈吃光。 “哎呀,媽媽,我好像也不是很喜歡超人!” “不喜歡也沒辦法,下次再選吧!” 孩子眼淚都崩出來了,相信他下次能做個更好的選擇。經(jīng)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選擇后,孩子也變得理智和講道理了。 “規(guī)矩”+“選擇”就是應對熊孩子蠻不講理哭鬧要求的法則。 其他情形呢?如果孩子飯前吵鬧著要吃糖,可以讓孩子選擇飯后吃酸奶蛋糕還是飯前吃糖,只能選擇其一;如果孩子吵鬧著要坐小火車,你可以跟孩子說如果再坐小火車就會丟失了吃麥當勞的機會,讓孩子選擇;如果孩子吵鬧著想喝飲料,你可以跟她說如果選擇了喝飲料就不能享用醇香的自制酸奶,讓孩子做選擇…… 事實證明,在新的選擇面前,孩子們往往偏向于選擇后者。父母需要注意的是,這個后者的選擇,設置的原則是孩子喜歡并且父母愿意發(fā)生的。 上面的方法不適用于內的寶寶 因為內的寶寶通過哭鬧來告訴大人,自己餓了、冷了、尿濕了,他們還通過哭鬧讓父母擁抱自己來得到安全感,對于1 歲前的孩子來說,哭鬧是他們的重要表達方式。但如果一個會說話的孩子,還通過哭鬧而不是說話來表達需求,這就是壞習慣。